杜郎俊赏 - dujun.io

蓝色巨人IBM

自1945年的ENIAC研制成功,到今日的对第五代智能计算机的探索,电脑的历史不过半个世纪,却当之无愧地被冠以"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走进信息爆炸的时代,循着"摩尔定律",电脑产业正成几何级数发展。这是个"乱世",新人类辈出,老资格的电脑巨头已经露出疲意。为人熟知的国外有微软、英特尔、国内的也有联想、方正,而在这里,我想谈谈"蓝色巨人"——IBM。

IBM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简称,创始人是托马斯.沃森。托马斯.沃森是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的后代。生于纽约,家境贫寒。沃森从17岁开始搞推销,在1914年荣任计算制表记录公司经理,获得不小的成功。但好景不长,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濒临倒闭。这时,精明能干的沃森出掌公司,更名为IBM。IBM给当时美国商界和产业界带来一场管理上的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角便是打孔卡片。自一战以后,打孔卡片便广为人知,美国军方、医药、企业和其他各行业都用它来管理数据,甚至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打孔卡片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IBM凭着这张"名片"开始走向辉煌。在二次大战中,IBM受命三分之一的分厂为美国国防部生产军需品。但庆幸的是,它的老本行并未全抛,而且日益红火。就这样,IBM在二战中腾飞,成为全美知名的产值过亿的大企业。沃森不愿发战争财,坚持IBM军需品生产的利率不超过百分之一,因而IBM又赢得公众和政府的好评,沃森也成了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常客。

此时,电脑产业也悄然兴起,但沃森割舍不下他一手创办的打孔卡片,把有着巨大潜力的电脑拒之门外。后来,IBM也转手进行电子计算器的研制,但它没有存储程序,只是处理打孔卡片输入的数字。外面正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革命,而蓝色巨人IBM此时却熟视无睹,这种反差注定给IBM带来一场考验。社会不断发展,数据处理的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打孔卡片已经跟不上需要,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光这些卡片就堆满了三层楼。人们自然也将目光投向了电脑产品。此时的IBM就像开始撞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危机重重。

IBM坐不住了,沃森的长子副总裁助理小托马斯.沃森已经发现情况不妙,老托马斯.沃森也猛然醒悟。1951年,IBM决定开发电脑,聘请冯.诺依曼担任科学顾问。1952年就研制出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IBM701。IBM701的用户是军方,共制造了18台。接着又推出IBM702,到1957年,IBM709问世。自此,IBM电脑大告成功。IBM躲过了一场浩劫。1956年,老沃森去世,小托马斯.沃森执掌IBM。

1953年,苏联决定建设"半自动地面环境防尘系统",招纳电脑公司参与合作。IBM在众多电脑巨头中脱颖而出,随即派出最优秀的7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工作,1958年生产出第一批为这个防空系统服务的Q-7电脑。在50年代末这项合作的产值竟占IBM销售量的一半。它也为IBM公司培养了大量的电子技术人员。IBM逐步成为电脑业的龙头老大,它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对电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过不多久,电脑业又将经历一场革命。1947年底,晶体管诞生了,它毫不留情地逐步淘汰了电子管。电脑正从第一代电子管向第二代晶体管时代过渡,向微型化过渡。IBM不大根深,这家拥有过万员工的巨头又难以适应这种变革。首先是公司内部的新旧两派的冲突:刚毕业的电子学工程师对新兴的晶体管都是欢呼雀跃;而资深的工程师却换不过脑筋来,还吃着电气工程学的老本。小沃森看在眼里,当机立断,在1956年正式宣布IBM将不再设计使用电子管的机器。IBM总算又拧成一股绳,全力开发晶体管电脑。可是,当IBM全力以赴完成晶体管的改革的时候,集成电路又冒出来了。IBM势必又要进行一场拼搏。

在电脑程序语言的开发上,IBM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1954年,巴库斯在IBM701型电脑上开发出著名的FORTRAN语言。它是最早和最通用的电脑高级语言之一,在软件史上有着盘古开天的意义。FORTRAN语言使电脑的工业应用成为可能,是推动二战以后西方工业经济复苏和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无形力量,有人称之为“看不见的蒸汽机”。

1960-1969是个特殊的年代,电脑公司不断诞生,电脑民用之路逐渐深广,竞争日益激剧。IBM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豪赌”,投资50亿美元开发新一代电脑,总耗资超出二战时期美国政府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也是在1969年,IBM第一次正式区分了软件和硬件,这是一次伟大的开端。正如当时《纽约时报》的评价:

在电脑的诸多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中,IBM不一定做得最好,但它往往是最早。

那时的IBM可谓财大气粗。据说,二次大战还后,美军研制出著名的洲际弹道导弹,本来英文简称也是IBM。可蓝色巨人大发雷霆,结果军方软了下来,为了“避讳”,只好把洲际弹道导弹更名为拗口的ICBM。

1996年的2月,世界上又出了件大事。那就是IBM生产的“深蓝”电脑与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国际象棋棋手卡斯帕罗夫对弈,结果卡氏以4比2击败对手。但在1997年5月,IBM又拿出经过改进的“更深的蓝”再次挑战,比了六局,结果以3.5比2.5,斩下了卡氏。在令整个世界震惊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思索:“电脑,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它越来越“聪明”的未来,人类将何去何从?”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长胜将军。在90年代,苹果公司、英特尔还有微软等一大批新秀相继涌现。英特尔德微处理器和微软的操作系统联手,在15年间,几乎将IBM弄垮。再加上当时政府一直用反垄断法制裁IBM,这个昔日独霸一方的巨人被挤到了一边。

我们这个时代,没有“避风港”,只有“竞技园”。不进则退,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终将被淘汰。我们要把握未来,但也不能忘记历史。正如IBM的兴衰史,也一定给我们的民族信息产业带来了一定启示!

纵观IBM的兴衰史,我们不难看到,IBM的成长历程是坎坷,险象环生的。而带给它这么多磨难的,也正是因为它的笨拙。内部管理的一些不协调;对外界新生事物的反应由新旧两派产生的参差不齐;甚至高层领导人之间的冲突和总裁主观判断能力的偏颇,势必造成IBM的停滞,也造就了一部九死一生的创业史。

但对电脑业的发展,IBM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没有IBM的发展与竞争,电脑发展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一段时间”。

参考书目

  1. 《电脑史话》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科学的历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深蓝终结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 《蓝色巨人——IBM沉浮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 《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6. 《电脑的旋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日期:2002-08-27